高铁系列研究丨解锁高铁新城活力密码

客户研究部贝壳研究院2021-08-26 11:40:46
分类:城市研究标签:城市发展,高铁新城
5238 0

文章导读:

“空城”?“千城一面”?高铁新城发展如何破局 。

本文共计 3770 字,阅读预计 13 分钟

贝壳研究院


根据6月25日最新调整的铁路列车运行图,全国平均每天穿行3000多班次“高速动车组旅客列车(G字头)”,经停800多个站点。高铁的流通性可以提升城市的资源交换能力,激发城市活力。


在高铁覆盖面越来越广的当下,如何充分发挥高铁优势助力城市发展?面对这一问题,许多城市建起了“高铁新城”,即依托城市近郊或远郊的高铁站,以政府为主导在周边区域开发建设城市综合体,通常以高铁站为中心,呈圈层状向外发展商业、商务、居住、文旅等多功能集群。


十年间,高铁新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国家发展改革委等联合发布的《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从总体上看,我国高铁车站周边区域整体开发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各方面对高铁建设和城镇化融合发展研究还不深入,个别地方高铁车站周边开发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初期规模过大、功能定位偏高、发展模式较单一、综合配套不完善等问题,对人口和产业吸引力不够,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不够牢固,潜藏着一定的社会经济风险。高铁车站周边开发建设必须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理念,营造宜居宜业环境。那么如何营造宜居宜业环境,实现高铁新城健康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的高铁新城中有哪些可以借鉴的经验?


最早几批开始建设的高铁新城有长沙高铁新城、南京南部新城、苏州高铁新城等,其中苏州高铁新城在许多特征上具有典型性:1)高铁站远离市中心;2)周边区域发展基础薄弱;3)站台规模小;4)毗邻能级更高的城市;5)人口密度低;6)有一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这些大都是高铁新城常见的初始发展条件,而与长沙南站(13台28线)、南京南站(15台28线)等站点相比,苏州北站目前虽仅有2台6线,但高铁新城发展水平却位居前列,随着苏州北站的扩建计划开展,还将有更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因此贝壳研究院选取苏州高铁新城作为典型案例,从其发展逻辑中寻找高铁新城发展的活力密码。

01

苏州高铁新城活力面面观

1、空间活力:苏州市域新中心

2011年6月30日,苏州北站正式启用。2012年1月,苏州高铁新城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并举行项目开工仪式。依托苏州北站,苏州高铁新城规划面积28.52平方公里,东到聚金路、西至元和塘,南到太阳路、北至渭泾塘,其中启动区位于南部约4.7平方公里。 “一年成势,三年成形,八年成城”,从历年卫星图中可以看出苏州北站附近区域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到十载,苏州高铁新城已从偏乡僻壤转变成为富有活力的苏州市域新中心。

贝壳研究院

图:2010-2019年苏州高铁新城卫星图

贝壳研究院


2、人口活力:人口结构多元,人口同比增长约40%

根据2020年5月发布的苏州高铁新城(北河泾街道)社区服务项目采购公告,当时苏州高铁新城的常住人口约为3.6万人,户籍人口约为1.4万人,其中原居民户籍人口约1.1万人,新居民户籍人口约0.3万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之比约为1:1.6,人群结构呈现流动人口多、年轻化、高知化、文化背景多元化等特征,这与根据三大运营商人口数据估算的情况基本一致。为了更深入发掘人口的时序变化,对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的运营商人口动态数据整理发现,过去一年苏州高铁新城人口呈波动增长,2021年6月同比增长约为40%。人口低点出现在春节前后,但活跃人数依然远远多于户籍人口,且春节过后立刻回弹并继续保持上涨,苏州高铁新城的人口特征除活性之外还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黏性。


贝壳研究院

3、功能活力:功能齐全,商务商业属性强

《苏州市高铁新城片区总体规划(2012-2030)》对苏州高铁新城的功能定位是:以高铁为引领,打造一个集商贸、科研、居住、办公、文化、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际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国际商务中心。在对苏州高铁新城主要POI(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进行分析后发现,苏州高铁新城沿着规划方向在商务、居住、配套等各个方面综合发展,特征如下:

贝壳研究院

贝壳研究院

商务:从POI占比看,公司企业类最多。围绕着“科技研发、数字金融、文化创意”三大产业,苏州高铁新城在商务方面发展迅速,数字金融产业园、智能交通产业园、先进材料研究院、影视动漫产业园等先后落地。从空间分布看,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苏州北站附近的内圈层,与高铁站、地铁站联系紧密,同时向外部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商务发展。


居住:把房地产类别的POI,用浅蓝色代表商用地产、深蓝色代表住宅投射在地图上发现,相比于商用地产,住宅更靠近苏州北站外围,且密度更低,这样的分布特征可降低高铁人流与噪音的不利影响,提高宜居水平。从占比上看,目前苏州高铁新城的居住功能不及商务功能,尚有发展空间。

贝壳研究院

配套:更好的宜居宜业环境需要更完备的配套设施,苏州高铁新城各类配套一应俱全。从分布上看商业设施呈聚集式发展,主要围绕着圆融广场、吾悦广场、朗诗蔚蓝广场和印象水街等综合商业体;文化、体育、娱乐、医疗等设施呈团簇状发展,更深入社区内部;而交通设施分布更为均匀,覆盖高铁新城主要区域。

02

苏州高铁新城活力密码

1、交通:高铁向外,城铁向内

苏州北站作为苏州“北大门”平均每天被151班次高铁穿过,北至沈阳、吉林、哈尔滨,西至兰州、银川,南至昆明、三明,都可以通过高铁直达。根据贝壳研究院此前发布的研究成果(贝壳研究院:高铁研究系列之四通八达VS川流不息,哪种高铁城市更繁荣?),高铁的连通度和流通度可以扩大外沿,提升资源交换能力,进而增强发展潜力。高铁带来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等为苏州高铁新城发展注入外部活力。

图:苏州北站高铁流向终点城市分布

贝壳研究院

数据来源:12306网站,贝壳研究院整理

同时,离市中心约20公里的苏州高铁新城通过地铁2号线和公路体系与主城区紧密相连。从轨道交通体系角度主要看地铁方面,苏州轨道交通2号线“高铁苏州北站”客流量与日俱增,2020年10月1日单日超15000人次,平均每4秒就有一个人进出站。加上在建的7号线和规划中的10号线、12号线和13号线,苏州高铁新城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重要性将进一步提升。


从时序上看,“高铁苏州北站”客流量呈增速快、通勤功能强等特征。根据苏州市轨道交通数据,从2020年4月(浅色)至2020年11月(深色),每日客流量的叠加折线图出现了明显的分层,越新日期的客流量越大。分时段看,进站客流量在晚高峰出现明显的大峰值,早高峰为小峰值;出站客流量与之相反,早高峰的峰值更大。

贝壳研究院

那么,“高铁苏州北站”的客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呢?对轨道站点间OD数据进行整理后发现,苏州市中心与苏州高铁新城联系十分紧密,不论是流入还是流出,客流量大的站点多集中在市中心区域。流出站点客流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苏州火车站、石路和山塘街;流入站点客流量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苏州火车站、石路和察院场。

贝壳研究院

贝壳研究院

城市轨道交通的发达实际上隐含着苏州高铁新城内外兼修的发展逻辑,高铁为新城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城铁则引导着新城向内扎根,使发展更加稳固。


2、文化:高铁新城,新在哪里

新城发展有时会面临“千城一面”的困境,如果引入的公司企业都是相近的高新技术产业、修建的新商场内部都是相似的连锁商家,最后新城发展的成败将归结于资本支持的多少。如何破局?


每座城市都有不同的区位特征和发展路径,都会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高铁新城带来的“同城化”效应拉近的是地理空间的局限,更好地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而不是使区域趋同发展。高铁新城要成为城市的新名片不能脱离城市发展的“魂”,“空城”的背后是文化空心,避免成为文化孤岛、使城市文化焕发出新活力是高铁新城的“新”之所向。


在文化传承方面,苏州高铁新城在现代元素中融入姑苏文化。商业设施方面,印象水街的灯光景观体系中包含智能灯杆等科技设备,而内部商铺有“鑫震源”、“王氏林记”等苏州老味道。产城融合方面,苏州高铁新城将文化创意作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传统文化通过现代的表现形式,提升苏州高铁新城和苏州文化的认知度。

贝壳研究院

贝壳研究院


3、难点:人是城市的尺度

“以人为本”是高铁新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高铁新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难点。具体按发展脉络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吸引更多的人;2)留住更多的人;3)居民安居乐业;4)多元人口融合;5)居民回馈共建。


苏州高铁新城的人口活力(见上文01-02)反映出在产业发展、人才政策、配套设施等方面为宜居宜业环境提供了硬件基础,发挥了聚人气的作用,吸引了一批批人才,也渐渐开始留下人才。而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创造宜居宜业软环境,使多元背景构成的人口更好融合,齐人心,真正实现从人口集散地向聚居地的转变,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参与感,共筑更具活力的高铁新城,这是待长期探索的问题。


03

经验与启示

从苏州高铁新城的发展经验中得出,高铁新城虽然是城市对外连接的窗口,但根基要扎进城市内部,从交通、文化等多方面紧密相连,一脉相承继而推陈出新。


高铁新城的发展不在于引入多少高端产业、精尖人才,而是在顺应城市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依托高铁资源,内外平衡各方关系,选择适合当地的方案,使站、产、人融合协调共荣。




· END ·


免责声明:本文所载信息为研究院分析师独立观点,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亦不保证相关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文中所述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市场交易和投资建议。本文版权为贝壳研究院所有,对本文保留一切权利,未经事先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翻版、复印、发表或引用本文的任何部分。

热门文章
贝壳研究院

贝壳研究院发布《居住服务发展研究白皮书2022》:服务者时代崛起

2022-03-01
贝壳研究院

许小乐:当下房地产的破局点在哪里?

2022-04-06
贝壳研究院

贝壳研究院发布《普惠住房-中国新居住发展报告2022》

2022-01-14
贝壳研究院

从链式衰退到良性循环——贝壳研究院发布《2022年房地产市场展望报告》

2022-01-04
贝壳研究院

聚焦刚需居住消费特征,贝壳研究院发布《2021城市住房刚需购房报告》

2022-01-24
最新文章
贝壳研究院

2023年三季度中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报告出炉

2023-10-20
贝壳研究院

2023郑州住房租赁市场洞察

2023-06-28
贝壳研究院

2023家装消费品质报告

2023-05-19
贝壳研究院

居住改善的新趋势

2023-05-12
贝壳研究院

北京整装市场白皮书发布:超65%的家装消费者选择整装

2023-04-28